观速讯丨厘清现场工程师“量产”的边缘性认知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3-04-04 14:38:27


(资料图片)

重点培养打造质优量足的“现场工程师”,既是企业生产与产业创新的现实需求,也是国家为促进职教高质量发展而作出的战略部署。提前厘清边缘认知,有助于笃定目标,事半功倍,少走弯路,不走错道。

高质量培养“现场工程师”,并实现“量产”,是眼下职教领域、产业行业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去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启动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以下简称“专项培养计划”)。“专项培养计划”明确,到2025年,累计不少于500所职业院校、1000家企业参加项目实施,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自通知发出,到2025年目标完成,可谓“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责任大”,这是“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广受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完成如此艰巨任务,“坊间”众说纷纭,两种主流观点值得重视。一种是消极悲观,认为“现场工程师”的合格标准高,且培养任务重,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很难实现;另一种则是近乎不负责任的盲目自信,依赖“靠天吃饭”“望天收”,有人认为目前全国职业教育力量雄厚、“产能很高”,培养20万名“现场工程师”不成问题,亦有人认为“现场工程师”的培养任务可以通过“矮子当中选将军”来“曲线”达成。显然,上述两种观点都很难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在2025年前“量产”20万名“现场工程师”的战略目标。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依托全国7294所中职学校、1486所高职院校、32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以及若干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职教“基本盘”,培养20万名“现场工程师”未必不可企及,关键是要让任务承接各方都对既定目标有明确且正确的认知,避免因为“方向不明,欲速而不达”。这其中,关于“现场工程师”培养及“量产”的四个边缘性认知尤其重要,迫切需要提前厘清,以便笃定目标勇往直前,少走弯路,不走错道。

“现场工程师”不是万能之师。相对于一般专注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工程师,“现场工程师”更容易被认为是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万金油”“万能钥”。“专项培养计划”对“现场工程师”的定义是“在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上,用科学技术创造性解决技术应用问题的复合型人才”。而对此类人才的标准则有更进一步的描述,“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这就从源头上厘清了“现场工程师”的职责,不是凭一己之力、一人之技解决所有问题,而是能够协调解决各类现场问题。以汽车生产流水线现场为例,其工作内容涉及到人、物、技术、流通等方方面面,现场可能出现的问题五花八门,让一个“现场工程师”包揽解决所有问题,尤其是亲自解决横跨多个领域的专业技术问题,这显然不现实,也不可能。这就要求我们对“现场工程师”的职能进行进一步的界定,明确他们可以在现场协调、调动各种场内场外资源,统筹解决突发性问题,这不仅是企业的“现场”特征,也较好地契合了广大职业院校历来重视学生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培养的现实,使得“现场工程师”的“量产”更加容易实现。

“现场工程师”的培养离不开“现场”。“现场工程师”的工作任务是解决现场问题,因而其工作能力的获得必须来自于现场锻炼。而实际的学校教学中,我们往往更依赖于课堂知识讲解、实习基地技能训练,或是模拟仿真软件演练,预设解决“现场”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虽然适宜于学校层面的人才“量产”,却难以适应千变万化、随机发生、紧急求决的生产或管理、服务现场。相对于每年近400万人(3年超千万)的高职毕业生来说,20万名“现场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显然占比很小,已经算不上群体化“量产”,而是高标准的“定制加工”。为了让这些集高、精、专、博于一身的专门人才的培养能够量质双保,我们必须把他们选送到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等真实现场,让他们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接受锻炼、广泛学习,这也是“专项培养计划”要求有1000家以上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对于广大职业院校来说,为了适应“现场工程师”的专门培养,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的柔性化变通,更是必不可少的支持。

“现场工程师”的培养对象力戒单一。对于“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虽然我们始终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但从完成任务主体的角度讲,人们更容易将其定位于职业院校,并进一步将被培养对象限定为职业院校的在校生。而事实上,根据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职业教育的特点,要培养出高标准、严要求、复合型的“现场工程师”,三四年的学校教育显然远远不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服务企业、服务生产的高位转变思路,在努力培养在校学生的同时,更要把企业的存量拔尖人才(技术或管理)纳入“现场工程师”的培养对象,针对其优点和不足,进行查漏补缺、精进加工、重点培养。诚然,相比单一的学校教育,拓展培养对象范围,肯定会增加学校的工作难度,需要协调各种资源,甚至需要顶着“为他人作嫁衣”的顾虑和压力。因此,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大局,强化为国育才、为企业服务的职责,非常必要,这既是校企合作的制度使然,也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应然。

培养“现场工程师”是现实需求更是战略部署。从市场需求来看,高级技能型人才短缺一直是企业面临的痛点和难题。随着我国产业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取得新突破,能够在生产(服务、工程等)一线第一时间解决复杂问题的“现场工程师”更是异常紧缺,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发展、创新落地、产业改革的步伐。“专项培养计划”提出“量产”现场工程师的明确要求,既是生产与创新的现实需求,是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而对职业院校提出的目标任务要求,更是国家为了保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而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对高标准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而进行的战略性“试水”。因此,广大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务必借此契机提高对人才质量观和教育价值观的认识,与时俱进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升职教人才质量标准,让职业教育成为产业发展的战略引擎和增能发动机。尤其是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上升通道已经畅通、升学需求被持续激发的大环境下,如何聚精会神培养高技能人才、精心打造“现场工程师”,是广大职业院校面临的一项极具挑战性的重任。

“量产”20万名“现场工程师”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圆满完成这一艰巨任务,无论是政府战略决策部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是职业院校、合作企业,都要先行组建、培养一批项目“现场工程师”,统一决策,正确指挥,确保“能打仗、打硬仗、打胜仗”。

(作者系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党委副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3年04月04日第6版

关键词:

推荐内容

Copyright 2000-2021 by www.jiaoyu.dzwindo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2

邮箱 : 39 60 29 14 2@qq.com